9月15日,上海几所中小学的午餐突然出了状况水果优配,孩子们反映虾仁炒蛋“有异味”,学校当场停售,紧急换成面包。
这样的消息在上海家长群里炸开了锅,有人拍下照片,有人写下长文控诉,甚至有家长愤怒地表示:孩子带回家的餐盒一打开,全屋都是一股腥臭味。
乍一听,这似乎只是一起普通的食堂事故。
但细究起来,它背后的分量足以让人后背发凉。
因为出事的供应商,不是某个小作坊,也不是校长二叔的表亲开的厨房,而是上海校园餐的“寡头”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。
这家公司每天要负责超过 50万份校园餐,几乎掌控了上海中小学生的半个餐桌。
一份带有异味的炒蛋,背后牵动的是半个城市孩子的午餐。
01
这家公司在2014年才成立,最初并不起眼,只是上海供餐市场里的一名新兵。
但仅仅三年后,它就凭借日供36万份的规模,坐上了全市校园餐供应量的头把交椅。
这样的速度放在任何行业都算惊人,更何况是门槛极高、监管极严的校园餐。
到了今年8月,绿捷更是迎来一次大扩张,在一轮集中招投标中一口气中标27个项目,覆盖500多所学校。
短短十年,从“无名之辈”到“垄断巨头”,绿捷的成长轨迹几乎没有过渡期,这也是为什么舆论一旦爆发,质疑声会如此汹涌:它到底凭什么能在最难啃的市场里,一路畅行无阻?
更关键的是,它背后站着的,不是别人,而是新希望集团。
这家四川企业水果优配,既是中国最大的饲料生产商,也是养猪业的巨头,年出栏生猪超过1650万头。
换句话说,绿捷的“身世”带着强大的资本与供应链基因。
然而,正是这种资本力量,让公众疑问更深:一家本该卖猪饲料、养生猪的集团,凭什么能在短短几年里,有资格承包上海50万孩子们的午餐?
02
如果说虾仁炒蛋是导火索,那背后的火药桶,早就堆满了。
在社交媒体上,许多家长留言:
“孩子天天说难吃,有时候连米饭都有股怪味。”
“我们反映过好多次,但换汤不换药,供应商还是那一家。”
“孩子宁愿饿着,也不想吃学校的饭。”
这种声音不是最近才有,而是长期存在。
只是过去被分散在各个学校、家长群,没能形成舆论热点,直到这次虾仁炒蛋事件,大家才突然发现原来抱怨的是同一家企业。
于是,一股“苦绿捷久矣”的情绪,被一次爆点迅速点燃,舆情发酵的速度,比绿捷扩张的速度还要快。
03
如果说吐槽口味难吃还算主观,那么有些事实就让人心惊肉跳。
上海有全国领先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水果优配,原本是让消费者放心的窗口。可平台上的数据,却让人不寒而栗。
绿捷采购的部分肉品,保质期长得惊人:鸡鸭肉和鱼类可以存放整整一年,牛羊肉的期限是540天,而五花肉的保质期,居然写着720天。
换句话说,孩子们每天餐盘里的猪肉,很可能已经在冷库里“沉睡”了两年。
想想看,这样的原料如果端上餐桌,家长们能安心吗?
更诡异的是,在这些信息被媒体曝光、家长疯传之后,有关绿捷的部分溯源数据居然被“下架”。
换句话说,公众想追溯,点开页面,却发现“信息不存在”。
一边是冷冻两年的肉,一边是消失的追溯信息,怪不得有人讽刺:平台不是食品安全的防火墙,而是企业的“橡皮擦”。
04
在制度设计上,上海的校园餐堪称全国最严格的样本。
上有教育局层层把关,中有市场监管部门不定期抽查,下有家长委员会的陪餐监督。
三重保障叠加,看起来几乎滴水不漏。
可现实却并不理想,很多家长投诉过饭菜难吃、味道怪,却往往没有下文。
学校方面,校长和老师们任务繁重,更不愿意和日供几十万份的“大供应商”硬碰硬;
家长陪餐,本意是监督,但在执行中受限,能真正发现问题的机会并不多;
至于食品溯源平台,虽然存在,但部分数据可以修改甚至删除,透明度并不牢靠。
结果就是,制度看似完备,却对大企业束手无策。
家长的担忧,常常被一句“孩子口味不同”轻描淡写地带过,企业的问题,也总能用“只是个别批次”轻轻推开。
久而久之,监督成了摆设,责任成了空话。
05
就在绿捷出事的同一周,罗永浩和西贝因为预制菜打得不可开交。
社交媒体上,网友吵得热火朝天,有人坚决抵制,有人认为无伤大雅。
但细想一下,西贝的预制菜,消费者至少可以选择不吃,消费者觉得不新鲜,可以转身去别的餐厅。
而校园餐呢?孩子没有选择权。
家长缴了餐费,只能接受学校统一配送,哪怕孩子觉得饭菜难以下咽,哪怕家长有再多抱怨,也只能在朋友圈里无奈吐槽。
讽刺的是,一边是成年人为了预制菜吵翻天;另一边是孩子们每天吃着“冷冻720天的肉”,却鲜有人真正替他们发声。
一碗炒蛋,揭开的是一个巨头企业的运作模式,也是一个监管体系的软肋。
越挖越心惊的,不只是绿捷的保质期肉类和消失的溯源信息,更是我们对孩子餐桌的漠视。
孩子没有选择权,他们只能被动接受,可正因如此,社会才更应该给他们最严格的守护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权请联系删除
鑫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